佛教的「三藏」(經、律、論)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典籍是什麼?佛教的教義、教理是從哪裡來的?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佛教的「經 」,例如:心經、金剛經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佛教典籍。佛教中所謂的「三藏」就是指這些典籍,「三藏」又分為「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統稱「三藏」,至於為何稱之為「藏」?我想應該有「寶藏」和「收藏」的意義吧!
最初、最原始的佛教教理,來自於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所說而留傳下來的教導,這些教導後來就成了後世佛教徒修行的理論和方法。因為有佛陀後世的弟子收集、紀錄、翻譯這些教導,我們現在才能夠輕鬆地獲得各式各樣的佛教典籍。
漢傳佛教的典籍在歷經中國古代的僧人、佛弟子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整理之後,由政府主導集結,將所有有關佛教的典籍去蕪存菁,集合起來成為「大藏經」。大藏經的內容、數量相當龐大,到了現代,已經成為佛教研究的重要來源。
漢傳佛教的典籍分為三種:
「經藏」是指記載「佛陀親自說明的佛法」的典籍,大多以一次宣講的內容為單位,稱為一部「經」,雖然某些「小乘經」有經過佛弟子的分類,但仍是佛陀所說,還有一些「經」因年代久遠,已有部分缺漏,而無法完整的呈現一次宣講的內容。
「律藏」則是指收錄「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的典籍,佛陀為了讓佛弟子能更為有效的修習佛陀所說明的種種教導,所以制定了戒律,這些戒律是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修行中必須持守的規範,雖然重要的戒律並不龐大,但是如果要詳細記載到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和不同種類的修行者不同的所有戒律,還是需要寫入典籍中,便於往後查閱和研討。
「論藏」則是指「後世有成就的佛弟子所寫,用來解釋佛經和佛法」的典籍,論藏中的典籍是用來輔助理解佛經的,除了那些不是依佛經而編寫的大著作外,「論藏」中的典籍通常是要和佛經對照著看的。當「經」中的論點和「論」中的論點有衝突時,還是應該依照佛經所說為準,究竟後世佛弟子和佛陀的修行境界是有差距的,他們所理解的佛法境界當然不一樣。
除了漢傳佛教有經、律、論三藏外,南傳佛教也有所謂的「巴利三藏」,另外,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也都有類似漢傳佛教,集結所有佛教典籍的大藏經。
我們常聽人稱呼唐朝的玄奘大師為「唐三藏」,其實,「三藏」並不是他的名號,佛教將精通經、律、論的高僧稱為「三藏法師」,對玄奘大師的這個稱呼就一直沿用到現在,現在反而有一些人不知道他原本的名號。
在資訊流通快速、發達的現代,我們已經能在網路上看到電子的佛典,漢傳佛教的電子佛典比較著名的是「CBETA」,所有人都能免費地下載或使用這些佛典。想想,佛陀入滅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而且他與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不一樣,我們卻幸運地能輕鬆的使用佛教典籍來研習佛法,真是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感謝前人無私付出之外,自己如果有機會,也該盡一份力,才是報答他們的最好方法。
感恩/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感恩,功德無量🙏❤️💕
回覆刪除感恩的心功德無量,分享精粹佛法寶藏。至誠感動南無阿彌陀佛...🙏🏻平安吉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