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三毒是什麼意思?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提到「貪瞋癡」,佛教中也說「貪瞋痴」會毒害人們的身心、障礙人們修行,所以稱為「三毒」。但是「貪瞋癡」到底代表著什麼?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 所謂的「貪」就是「想要更多,不知滿足」,例如:我們吃飯時,明明已經飽了,卻貪求食物的美味,還不停的繼續吃,這就是一種「貪」;有些人明明已經很富有了,卻還想賺更多的錢,超出自己一生所需的財富,也算是一種「貪」。這樣看來,「貪」在生活中似乎是無時不刻在發生,也許有人會覺得:人性本來如此,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太過貪婪、貪心,那麼他的生活中,必定充滿了煩惱,無法快樂起來,為什麼?佛法認為:貪愛是煩惱的根源,就拿剛才所說的例子:貪求食物的美味而吃到撐,小則肚子不舒服,久而久之則會影響自己的健康,或者造成肥胖而必須煩惱自己的外觀;貪求更多的財富,則必定會開始煩惱「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錢財」,為了賺更多的錢,就必須承受更多的投資風險,增加了生活中的壓力和得失的心理。此外,貪往往伴隨著無法滿足的痛苦:因為不知足,所以就不斷執著地追求某種事物,無法停止。 這些例子,還只是「貪」在生命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要細說,恐怕無法在短時間說完。歸納起來,人們貪求的事物,粗略可分為五種:一、財富:對金錢貪得無厭,甚至不擇手段,破壞環境、道德也無所謂。二、性:對於性的需求不懂得節制,與自己伴侶以外的人發生關係;貪求一時的快感而違背倫理、道德,不惜違背法律或破壞別人的感情、家庭。三、名聲:為了增加知名度,使用欺騙的手段;貪求好名聲,不顧是否造成別人的損失、痛苦。四、食物:貪求食物的種種滋味,非得要某些美食才吃,其他的不吃;囤積自己喜歡的食物,卻吃不完而浪費掉。五、睡眠:喜歡睡覺,無法經常保持清醒的狀態。 說了這些,並不是希望人們完全不做這些事,而是希望大家對「貪」有所警覺,在生活中盡量能做到「少欲知足」。如果發現自己有過度貪求的現象,自己應該知道要節制一下。 佛法中有對治貪心的修行方法,稱為「不淨觀」,它的原理是利用「觀察我們身體的不清淨」來消除我們的貪念。 所謂的「瞋」就是「因為事情和自己期望的狀況不同而生氣」。「瞋」是一種負面情緒,有時候我們會為了改變這些使自己不高興的狀況,而演變成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瞋」,也有可能引發戰爭。另外一種「瞋」的行為...
想問在那申請來寺院修行
回覆刪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