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中的「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短短兩百多字,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裡面所包含的佛法觀念,卻是相當豐富的。由於心經很短,但是又要說明難以表達的艱深佛法,因此它的用語,都是經過反覆推敲才決定的,這也使得後世研讀心經的我們,不得不在其文字中,反覆尋求、研究,期望能從精簡的用字遣詞中,得到一些蛛絲馬跡,證明心經中和其他經典中的佛法互相符合的觀點。
 
  心經在一開始就說:如果能看見「五蘊皆空」就能消除所有的苦,那麼「五蘊」是什麼?用佛教術語講,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心的產物;用白話說,「五蘊」就是:
 
‧色:外在的物質環境,摸的到、看得到、佔有空間的物質。
 
‧受:眾生的心理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
 
‧想:眾生腦海中的思考。
 
‧行:驅動眾生行為、動作的心理活動。
 
‧識: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外部環境,所產生的識別產物,像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另外,還包括我們接觸到「感受、思想、行為」後所產生的「意識」。
 
這些人們外在、內在的事物,就稱為「五蘊」。「五蘊」代表著什麼?「五蘊」構成了「我」;如果「五蘊」不存在,那麼「我」便無法存在了。
 
  再來說「空」。「空」最原始的意義是:無、沒有、不存在,我們說:「盒子是空的」表示盒子裡沒有任何東西;但在佛法之中,並非如此單純,尤其在大乘佛法中所說的「空」,經常是指「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可得」的境界。心經中所說的「五蘊皆空」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境界,所以這裡所說的「空」,應該是指那個「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的不可思議境界」。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如果心經所說的境界,是大菩薩的境界,那麼心經對一般人就沒有任何利益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有兩個理由:首先要說的是,佛法的「修習」是由淺到深的,對於「空」的理解,也是漸進的,先用較淺的理解來解釋,也是說得通的,等到累積了足夠的因緣,理解的層次自然就會提升;其次,單單是讀誦心經都有功德了,何況是對經文能加以解讀,雖然還沒到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如果有初階的理解,它的功德是遠大於僅僅念誦佛經的。
 
  回到主題,我們說到「五蘊皆空」的意思是指:「五蘊」是「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而「五蘊」又構成了「我」,所以換句話說,其實「五蘊皆空」就是「無我」的境界。
 
  但是,回到現實,一般人都是認為:「我」是存在的、「五蘊」是存在的;外在的物質世界,我們能看得到、摸得到,哪裡會不存在?甚至超越「存在和不存在」?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感覺器官產生的種種感覺,都是存在的,我無時無刻在知覺著「五蘊」啊!此時,「五蘊皆空」的想法,就能為曾經讀過心經的人,種下疑惑的種子;當他們開始去尋求答案之後,就能開啟他們的「佛法之旅」;而初階的學佛者,則可利用「五蘊皆空」,開始著手消除自己的煩惱、痛苦;理解並使用「五蘊皆空」,能打破一般人對「我的存在、五蘊的存在」的執著,消除這些執著,就能消除煩惱和痛苦;如果真正完全確定了「五蘊皆空」,那就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度一切苦厄了」。
 
  我們在輪迴之中載浮載沉,如果有幸遇到佛法,但還無法完全相信,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去「試試看」,也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喔!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貪、瞋、癡三毒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佛教的「三藏」(經、律、論)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佛教說要去除「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