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成功的定義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一樣;最常見的是認為有錢就是成功,但其實很多有錢人生活過得並不快樂,反而有些人雖然經濟條件不好,但活得很快樂。所以,有錢並不能算是成功的真正定義。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一般人總是在追求名和利:事業有成的人,在媒體的渲染下,變成了成功的典範;或者,尋找到自己的真愛,共組家庭,也經常被認為是成功的一種;社會地位高的人,也總是被歸類為成功人士。於是,人們開始在社會中,追求世俗所定義的成功,但在感到精疲力盡之後,卻往往不能得到預期中的幸福。 其實,在精神層次成功的人,通常比追求外在物質層次的人,來得快樂。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有意義,生活在安穩自在的狀態下,不必煩惱事業工作、愛情、名聲、地位、財富、家庭有沒有達到社會的標準,這樣的生活才應該是我們內心真正要追求的幸福;而這種幸福,也算是另一種成功吧!

如何正確看待錢財

圖片
  在現在這個工商業社會,人人都在追求財富。得到了財富,卻又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要如何看待錢財?又要如何填補心中的那個缺口呢?說穿了,錢只是一個工具,用來滿足人們的種種需求。食物要用錢買,房子要有儲蓄才能買或要付租金,外出要有錢使用交通工具,家中水電、娛樂、教育,樣樣要用錢來交換。但是仔細想想,當這些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就得到快樂了嗎?並非如此,人們不明白的是:人的慾望是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於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快樂,人們想要更多的錢,而將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交給了追求財富。聖嚴法師曾經提到如何正確的看待錢財……   常見到有人,因為曾經受過貧窮的苦或者羨慕有錢的人,而以為有錢就會快樂。其實快不快樂和有沒有錢並非正相關,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知足的人,不用很多的錢或者很多的物質供給,就可以有滿足感。貪心的人,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嫌不夠,快樂不起來。看到別人有房有車,就想要和別人一樣,等到自己有房有車後,又看到更有錢的人有什麼自己沒有的,又開始想和這些人一樣。這樣的貪欲,把他們自己束縛起來,而犧牲的往往是健康、親人朋友、人生和那些原本可以很美好的時光。其實,使人痛苦的並不是錢,而是慾望。有了慾望,沒有被滿足,就會拼命想要去滿足它。達成了慾望後,另一些慾望又已經在那裡等著。於是我們永遠快樂不起來。少欲知足能使心情平靜,容易有滿足感。聖嚴法師曾經解釋少欲是要多少的欲,知足的程度又該如何拿捏……  …   也許 有人 會想:人生不賺錢要幹嘛?但是,難道我們得靠賺錢打發人生?提升自己人生的價值,會是一個選項,不然也可以花一點時間找尋生命的意義和找 尋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說真的,不要再被錢所困了。當然,如果有人對這些事沒興趣,可以自己去找尋有哪些賺錢以外的事情可以做,但是,賺錢真的不是唯一的選擇。 2018.7月

善與惡的對決 ── 《1984》 的預言成真

喬治·歐威爾在所寫的《1984》這本小說中,曾深刻地描寫統治者老大哥和平民在思想控制和思想自由之間的交戰;現在是21世紀而《1984》小說的預言已悄悄的在世界各地應驗。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些善與惡的對決,其實是欲望、自私與無我、慈悲的對決,這不僅僅是老大哥和老百姓的交戰,也是你我內心深處對於人性和善惡的重要抉擇。 沒錯,每個人都怕死;在失去生命的恐嚇下,再偉大的信仰、愛情、善良都得暫時拋開,先求活命要緊;然後威脅你生命的統治者老大哥會跳出來說:「看吧!你所堅持的信仰、愛情、善良終究敵不過人性的自私;為了活下去,你還不是一樣的自私、醜陋。什麼正義、什麼信仰、人性的善良,都是一些沒用的堅持而已。」於是統治者老大哥,利用他們能夠取走你我生命的力量,不僅自己相信人性的自私和醜陋,而且還逼迫你我跟他們一樣放棄自己的信念,放棄對人性善良的追求,成功地改造了我們的思想和對人性善良的信仰。 這也使得統治者老大哥理直氣壯地為所欲為──控制媒體、監視老百姓、貪污、囚禁和屠殺反對者,因為他們有了藉口:所有的人都是醜陋、自私的,越聰明的人越可以利用特權的力量做壞事,那是自然的優勝劣敗;他們和一般人的差別只是自私的多或少,還是擁有的機會多或少而已。 更令人心驚的是:在現今的世界上,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很多,把人性的自私和貪心當作是天經地義,然後原諒自己因自私和貪心而做出的壞事,還嘲笑不夠自私、貪心的人笨。如果有這種想法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混亂、殘酷。 做為一個學佛者,我要提出一些佛法的觀點:第一個是「因果」。雖然自私是錯誤的,即使我們假設自私、貪心可以被允許,但做了壞事是逃不出因果報應的。不要以為在欲望和自私的推動下,做了壞事,能得到金錢、權力、美色、名聲等好處,然後事情就結束了;依照我們生活的世界的自然法則一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了壞的因,自然就會產生壞的果,無法避免,也沒有人可以代替來承受這些報應,也許在近的當時,因緣還沒成熟,所以能享受那些好處,但在遠的未來,必定會得到與所做壞事的程度相當的報應,那時候所受的苦也許遠超過所享受的好處。 其次,生命的偉大在於達到善的極致──克服欲望與貪念;放縱自己隨著欲望、貪念擺佈,總是不如那些有原則、有理想的堅持者。雖然他們也會為了保存生命而暫時放棄人性的善良,但在他們心中依然有著和欲望、自私搏鬥的信仰...

災難中的安心生活之道(新冠肺炎等疫情)

  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些天災和人禍,輕則造成人們流離失所,重則會有許多人死亡、受傷。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災難其實源自於人們所造的惡業,由於因果成熟了,所以人們會遭受災難所帶來的痛苦。廣泛的說,水災產生的原因是「貪婪」,人們過度開發地球,砍伐森林,破壞自然,造成氣候異常,這樣的共業,導致大量降雨、土石流、冰層融化等自然災害;而像是戰爭等人禍,則來自人們殺害動物、食用肉類;森林火災、酷熱則與人們所造「瞋怒」的業有關;甚至飢荒、瘟疫等等災難,其實都和人們所造的共業有關。     造了不好的業,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還是束手無策、任其發生?其實,觀察這些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痛苦,最嚴重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如果在災難發生之後,能促成人們對「生死」這個議題的省思,也算是把不好的果報轉變成將來離苦得樂的機會。災難中,面對親人的死亡、大量人類的死亡或者面對自己死亡的恐懼,我們應當理解:生老病死是世間眾生不可避免的過程,想解決生老病死的宿命,就要親自去探求答案,不再逃避、忽略;不論是從宗教著手、從哲學著手或是從心靈、心理學等方面著手,只要堅持到底,總有一天能解決生死的問題,不再恐懼死亡和輪迴。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是「人世間的變化無常」;太平的日子不可能永遠存在,所有的快樂都會因為無常到來而消失,沒有一種永恆的境界能永遠不變,世間事物總是變幻不定,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在手中的事物,會在下一秒就突然發生變化,我們的生命、情愛、思考、觀念,都是無常的。如果能用這個角度來看待災難,心應該會比較平靜。     其次,在災難發生過後,人們總是焦慮地收集所有相關的資訊,深怕自己漏掉什麼而受災;而另一些人,則是完全不理會所有的資訊,希望一切事情都好像沒有發生;面對這情形,佛法中有個方法叫做「中道」,就是在「追求太多資訊」和「完全不理會資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不過份的追求,也不完全不理會,這樣的方法有助於穩定我們的恐懼。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在同一場災難中,有人躲過一劫,有的人卻失去生命,為什麼?佛教認為這和一個人的福報有關,平常有做善事培養福報的人,即使遇到大災難,也比沒做的人有機會逃過一劫。要怎麼做才能培養福報呢?多布施、幫助別人、相信因果業報、勸人向善、說好話、念佛念經、不生氣、減少慾望,都能為自己培養福報。     在逐漸了解「災難是人們過去惡業的因果」之後,我...

關於「優越感」的探討

    什麼是「優越感」?它發生在何處?優越感是一種「把自己和他人比較之後,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高一級」的想法,類似的概念就是:驕傲、自大、傲慢等等。有的人認為自己能力比別人強、比別人聰明,由此產生了優越感,看不起一般人;有的人因為自己有錢,於是看不起窮人;發生在種族之間,則有的人認為自己的種族比較文明,於是歧視其他種族的人;有的修行的人,認為自己修行的境界高,於是看不起其他修行者。這些就是優越感,在佛法中稱為「慢」、「我慢」。為什麼會有優越感?其原因是對自我的過度珍愛,希望自己高人一等;和貪嗔癡一樣,都源自於對自我的執著。     俗語說:「驕兵必敗」,驕傲、自大、看不起敵人的士兵,一定會戰敗;同理,優越感太重的人,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所以經常不知輕重,做出與自己身份不合的行為。現在社會中,有許多政治人物或官員,因為常常高高在上,被下屬奉承久了,因而產生過多優越感,看不起一般百姓;而社會上也不乏把眾人分等級,自以為自己高級的人。然而,優越感容易使人看不清自己的缺點,沉醉在高人一等的感覺之中而不自知。在佛法修行中,優越感一一「我慢」則會障礙修行者修行,因為我慢是起源於「我執」的。     曾聽說過一句名言:「越飽滿的稻穗越低垂」,就是在說:越有能力的人越謙虛,因為他們看得清「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半瓶醋搖起來咕嚕作響,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但是有內容的人,就像裝滿醋的瓶子,搖起來一點聲音也沒有。     從佛法觀點來說,也許有些人比較聰明、比較富有、地位比較高……等等,但是那僅僅是他們的福報比較大,並不表示他們永遠能保持在「優越」的狀態,等他們的福氣被消耗完,通常會從雲端跌到谷底,再也無法「優越」了。     要如何避免產生過多優越感?消除對自我的過度珍愛,可以減少我們的驕傲自大;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自我的存在只是一種幻相,在數百年後,又有什麼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其次,仔細想想,眾生是平等的;我們都得「吃喝拉撒」、都有「生老病死」,生存在輪迴之中,還是都有「煩惱」在困擾著我們,用這樣的想法經常提醒自己,就比較不會感到自己有什麼值得驕傲自大了。此外,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成佛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每個人皆可成佛,都一樣優秀,這麼想,也就沒有什麼好自大的了。法華經中提到,有個「常不輕菩薩」,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不看輕任何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成佛,而他最後也成佛了。     優越...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煉

    身為芸芸眾生的一份子,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煩惱,除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瑣碎的煩惱之外 ,我們還要經歷「生老病死」等無法逃避的煩惱;由於它們會困擾我們、影響生活、帶來痛苦,而且經常纏著我們,無法立刻排除,所以稱為「煩惱」。佛教中認為:如果能從「所有」的煩惱中解脫,就可稱為聖人;也許我們無法在短時間解決「生老病死」等問題,但是假如能開始著手把生活中的煩惱問題逐一解除,也算是一種修煉吧!     現代生活忙碌、壓力大,人和人之間難免有衝突,人們變得急躁、沒有耐心,所以我們常會發脾氣,不能對別人發作時就會生悶氣。雖然沒有人喜歡發怒,但我們卻經常無法控制自己, 事後也無可奈何,周而復始,不斷循環。要怎樣減少「生氣」這種煩惱?忙碌、沒有時間的人,要如何在生活中修煉?首先要保持「心的穩定」:每當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任務、討厭的人事物或各式各樣的壓力時,往往「心」會變得混亂,而導致自己很容易為小事產生怒氣,而隨時保持心的穩定狀態,可以緩解「生氣」這種煩惱。每天早上或者每次要開始忙碌之前,利用禪修的方法,把自己的心靜下來,觀察自己的呼吸,把自己的混亂思緒緒清一清,然後再開始一天的忙碌,這樣可以增加我們一天工作的抗壓性和耐心;另外,平常在怒氣剛剛開始浮現時,也要警醒的發現,然後立刻找時間,用禪修的方法加以對治,等怒氣消失後,再繼續手邊的事情。其次,我們可以在空閒的時間,開始培養自己的慈悲心,由於「慈悲心」是「嗔怒心」的對手,如果能心懷慈悲,就比較不會發脾氣。     生活中還有一種常有的煩惱,就是「欲望」,相信我們都有過「很想要某些東西,但又得不到、無法滿足」的經驗,例如:很想吃某種食物或對性的渴求,當欲望無法馬上達成時,我們的心是處於一種煩惱狀態的。而且很多錯誤的行為,都是起源於我們的欲望;想要而得不到, 所以用偷的、用搶的、用錯誤的手段去解決,衍生出更多的痛苦煩惱。要如何減少欲望帶來的煩惱?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修煉?只是不斷地努力達成自己的欲望,並不是一種最理想的方法,因為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達成的,而且「欲望」會不斷的在其他時候再度升起,所以想要對治欲望,應該在平常就培養一種「少欲知足」的習慣,不要把自己的欲望越養越大,要克制、減少過多的欲望,而且適時的提醒自己「應該要滿足了」。當欲望被減少,而變得可以克制之後,我們的煩惱就能減輕、減少。其次,在空閒時,我們可以思考...

太過執著會變成一種痛苦

    人生存在世界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執著的東西;求學時期,有些人特別執著在課業成績上,常為了考試分數,跟閱卷老師斤斤計較;年輕的時候,有些人對愛情很執著,或者有些人選擇伴侶,則是執著在對方一定要有某些條件,才願意結婚;開始工作以後,就變成執著在薪水、社會地位、房子、車子等事物,為了達到自己的標準,拼了命工作賺錢,即使很累、很辛苦,為了自己所執著的東西,也只好忍耐;另外有些人,執著在自己的名聲,即使帶著面具生活,也要塑造自己外在的形象。     「執著」這件事,有太多種面貌,狡猾地隱藏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甚至會誤認為某些執著是理所當然的,有時猛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太過在乎某些事物的得與失,發現自己看不開、放不下的東西,其實是那麼地微不足道。而執著的原因是什麼?使我們能「心甘情願」地忍受痛苦,只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依據佛法的觀點,「執著」是一種對自我的貪愛;試著仔細想想,我們執著的事物,大部分都是起源於「我」──「我」的成績、「我」的伴侶、「我」的財富、「我」的名聲……甚至還會延伸到其他與自己有關的人──「我」孩子的成績、「我」孩子的婚姻、「我」公司的營業額、「我」國家的名聲……等等;因為與「我」有關,所以我們千方百計地想讓這些事物,照著自己的計畫、想法進行,於是,「執著」使得人們開始想要控制、佔有身邊的這些事物。     其實,太過執著會為我們帶來痛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執著的事物,無法永遠以我們想要的方式被我們控制;而且,在我們擁有這些名聲、財富、愛情等事物之後,我們會開始害怕失去它們,於是,如何維持這些事物,就會形成一種生活的壓力,雖然我們並不喜歡壓力,但卻又放不下對這些事物的執著,所以日復一日,我們被自己壓得喘不過氣,卻又無可奈何。     然而,說了那麼多「執著」的壞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執著」卻也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態度,它意味著對一切事情不在乎、漫不經心,無法堅持去做好一件事;況且,要一個人對所有的事情都完全不執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法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就是「中道」──取「太過執著」和「不執著」的中間是一個辦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執著」於某些事物,但是又不要「太過執著」,或者說,我們可以「不在乎」某些事情但又「不要完全不在乎」,這就是「中道」的概念;至於,要將這個「中道」做到怎樣的程度,是需要用心去拿捏的。     要實際運用「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