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探——過多的欲望使人不快樂


金錢慾:沒有人不喜歡錢,每個人都嫌錢不夠,因為想要用錢來買的東西太多了,對金錢的欲望越強,表示我們的物慾越強。有了錢,想要買流行的衣服、吃貴一點的食物、娛樂所要的消費、電玩、音樂、氣派的房子、高級的車子都不是問題,在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外,我們總是盼望著自己能夠有更多的錢,來滿足自己過多的欲望。於是有些人省吃儉用,希望能存一些錢,有些人則是開源節流,不但節儉,還增加工作時間,希望錢能多一點,有些人則是投資理財,夢想有一天能賺更多的錢。其實,他們不是因為賺的錢不夠生活所需,而是他們的錢不夠欲望所需。於是在他們的眼裡,錢變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為了更有錢,犧牲快樂都無所謂。想想看,如果自己整天為了賺錢,從早忙到晚,沒有時間享受快樂,這樣的生活,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比不上一個窮人,不必為錢煩惱來得快樂。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你能夠享受豪華的生活,而是來自於你有一顆平靜的心,可以享受心靈的寧靜,不用整天為了花錢、賺錢、存錢、管錢使我們的心裡不得安寧,本來是想用錢讓自己更為快樂,到最後卻是為了錢,把自己搞得忙碌不堪,何苦來哉。

性慾:現代社會對性的觀念太過開放,人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斷的接受過多的刺激,常使我們的心陷入混亂之中。也許有人要說,「性」是快樂的、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傳宗接代的方式,但是在這些說法之外,它的確也帶來了很多的煩惱。如穿著過度暴露的流行服飾、具有挑逗意味的廣告、隨手可得的任何和性相關的產品、圖片,充滿了我們每天的生活,刺激著我們的感官,使得原本平靜的心,在受到刺激後,無故的增加了慾望,和古代的人比起來,我們的性慾要來得強烈許多。當這樣的慾望在心裡累積時,想要發洩的煩惱就會升起,如果心中充滿著性而無法滿足時,人們幾乎無法冷靜正確的思考一件事,這表示我們的心已處於一種混亂的煩惱之中,這就是慾望無法滿足所產生的痛苦。為了達到幾分鐘的歡愉,卻千方百計的籌劃、準備,其實也是一種痛苦,而我們卻常常樂在其中。

別人眼中的你:有些人太過在意社會大眾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很在意在別人眼中,我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我所讀的學校、我的職業、我的另一半、我的孩子、我的外表、甚至我的薪水、我的房子......等和別人比起來會不會太遜,他們知道我的情形後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我?所以就想盡辦法,要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被肯定的,但是往往不會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的生活條件、個人形象、社會地位都還不夠好,羨慕某某人的家庭看起來多麼受人稱讚、某某人大家對他有多讚賞,或是某某人有什麼東西而我卻還沒有,於是為了不會被別人瞧不起,他會努力的想要改變現在的狀況,不但自我要求,甚至有關他的形象的所有人、事、物,他都會變得很在意,這時,煩惱、痛苦就會在心中升起。其實,如果我們不去做壞事,別人的評價如何,是不用太過執著,我們並不是為了別人而活,只要我們對得起自己,別人的眼光只是滿足自己好勝心、虛榮心的一個外殼而已。而有些人在某些時候則會認為:大家都是這樣,所以我也應該這樣,才不會被別人笑,被別人說自己跟不上時代,這樣的心理會增加自己的負擔,我們有多少的能力,就表現出多少的形象,用不著強求,徒增煩惱。

以上所說的這三種欲望,加上吃的欲望、睡覺的欲望,可以說幾乎包含了世間所有的欲望。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前,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達到這些欲望,而我們所煩惱的事,大部分都是從這些欲望產生的。欲望越是強烈,心裡就越難以滿足,心裡越不滿足,痛苦、煩惱就越多。欲望少,心靈就能平靜、平和,心靜下來了,才有辦法感受到自在的快樂。努力減少這些欲望,可說是佛教修行的重點之一,當然,沒有人能夠在短時間內馬上拋掉所有的欲望,不懂方法而硬要壓制這些欲望,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如果能透過佛教所提供的方法,逐漸讓自己少欲知足,我們將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快樂,一直到了沒有一絲一毫的欲望,我們便能超越生死,得到所謂的解脫。(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貪、瞋、癡三毒是什麼意思?

心經中的「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佛教的「三藏」(經、律、論)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佛教說要去除「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