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是怎麼來的?如何解決煩惱?

 
  除了聖人,只要是眾生都會有煩惱,只是煩惱多還是煩惱少的差別而已。眾生有什麼煩惱?我想最普遍的煩惱就是:生老病死,雖然說這是每個眾生生命必經的過程,我們還是被「生老病死」深深地困擾著;沒有人會喜歡老化、生病和死亡,所以如何避免老化、避免生病和避免死亡,就成了我們一生必須關注的事情。我們還有其他煩惱,例如:我們必須與自己討厭的人事物一起生活、討厭和某人碰面說話相處、討厭在某個地方環境中活動、討厭遇到某些事……等,但往往討厭的人事物卻躲也躲不掉,無法按照自己心意而不斷出現在生活之中,變成一種煩惱。與這種煩惱相反的是:我們喜歡的人事物,卻經常離我們而去,無法久留;我們的親人、喜歡的人總是無法經常留在我們身邊,喜歡的東西有時買不起、有時得不到,羨慕別人生活在某個國家或環境,自己無法如願……等,諸如此類的煩惱實在不勝枚舉,現實總是無法盡如人意,心中想要什麼卻往往無法全部實現,這就是從眾生煩惱的現況。
 
  想要解決這些煩惱,並不是讓「得不到的事物暫時得到」就能解決的,因為如果不除去這些煩惱的根源,其他煩惱還是會不停的冒出來,得不到的東西只是換了對象,煩惱依舊沒有解決。那麼煩惱的根源是什麼?依照佛教的說法,就是「愛欲」和「我執」。煩惱是因為我們喜歡和討厭某些事物而產生的,這些喜歡和討厭越強烈,我們的煩惱就會越嚴重,喜歡和討厭的本質就是我們的「愛欲」;而「愛欲」又是為了滿足「自我」,所以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愛欲」和「我執」。
 
  想要「減輕」煩惱的第一步就是:減少自己的喜歡和討厭;有「喜歡」就會希望能得到、擁有某些事物,有「討厭」就會希望能避開、遠離某些事物,當這些「希望」無法實現,我們的煩惱就會產生,而當這些「希望」實現之後,我們往往還要得到更多、更好,煩惱還是會生起,所以減少因「喜歡和討厭」而產生的「欲望」,就能減少我們的煩惱。俗語說:知足常樂,因為欲望少,所以很容易就滿足了,煩惱自然變輕。
 
  減少欲望只是能「減輕」煩惱而已,要達到完全沒有煩惱,就得達到完全沒有欲望,一般人要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佛法中有幾種方法,能引導我們逐漸斷除所有的煩惱,也就是逐漸斷除「愛欲」和「我執」。
 
  第一種是:去觀想我們的身體是不清淨的(註1);這個方法的原理就是:藉由觀察、觀想身體的不清淨,斷除我們對於「自我存在」的執著(我執),只要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存在,當然,那些想要滿足自我的欲望就不會再出現了;對一般人來說,只要能減少「我執」,雖然煩惱無法完全斷除,還是可以減輕一部份煩惱的。
 
  另外一種方法是:觀察世間的「無常」;當我們發現「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的變動的,無法找到一種永遠不變的東西」,我們就會明白,「我」的存在其實是一種痛苦(註2);透過這樣的觀察,加上我們對「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確切肯定,就能消除對自我的貪愛和厭惡,而達到「無我」的境界,也就是消滅了我執,同時也消滅了所有的欲望。
 
  想要一下子達到「無我」境界,進而消除所有的煩惱,也許是個難題,但我們可以開始試著減少欲望和我執,來減少煩惱,逐漸地向目標前進,等到時機成熟,自然就能走上消滅所有煩惱的道路。
 
*註1:「觀想自己的身體是不清淨的」即是「不淨觀」,也稱為「觀身不淨」:觀察我們的皮膚下面是肌肉、脂肪、血液和各種器官,想像豬肉、牛肉在室溫下放太久會腐爛變臭,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此外,我們吃的食物堆積在體內,最後都變成排泄物……藉由觀察、觀想身體的不清淨,能逐漸減少我們對自我的貪愛。延伸閱讀:觀身不淨
 
*註2:無常、苦、空、無我:佛教重要教義之一,藉由觀察世間一切事物的無常,體會生命是苦的聚集,最後達到「無我」的境界。延伸閱讀:如何從煩惱中獲得解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貪、瞋、癡三毒是什麼意思?

心經中的「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佛教的「三藏」(經、律、論)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佛教說要去除「我執」?